1987年美國風濕病醫學會所定的診斷標準如下:(7點裡面要多於4點,才符合RA診斷,而且其中前4點要超過6星期以上)但仍建議求助專科醫師,勿自行判斷服藥。
關節在早晨起床時,會有僵硬的感覺,超過一小時活動時間之後,僵硬的感覺會逐漸消失。
超過3個關節慢性發炎。
侵犯手部關節對稱性侵犯在皮膚的表面會出現小結節在血液中可發現一種自體抗體—類風濕因子在X光片可發現關節骨骼的侵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必須要符合能減輕疼痛,降低發炎,保護關節結構,維持正常功能,控制全身性狀這幾項要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除了常見的NSAIDs(非類固醇止痛劑)以外,也會用到類固醇來治療,而類固醇通常用在以下幾種情形高劑量短期療法,可用於氣喘、免疫疾病之急性發作。
脈衝式療法:每月注射三劑超高劑量類固醇,每次療程從數月至一年不等。
結合療法:結合其他免疫調控藥物,目的在於加強療效,降低類固醇劑量。
而且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上,免疫調控藥物更是不可或缺的治療,用以改變疾病惡化、關節變形的命運。
架橋療法:類風濕關節炎要使用免疫調控藥物來治療,但它們開始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往往曠日費時,須一至數月時間。
於是就需要用類固醇來填補銜接這段空檔,故稱為架橋療法。
另外還有改變病情藥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簡稱DMARD)由於此類藥品它們出現副作用的時間較慢,又稱為慢性作用藥物(SAARDS Slow-Actionanti-rheumatic drugs)。
以往是在於NSAID治療無效之後才使用,所以又稱為第二線用藥,但由目前的許多臨床證據顯示,早期使用DMARD,可以防止關節破壞的日益加重,所以很多醫學專家已不再視之為第二線用藥,而是在病情一診斷就使用了,這些藥物包括:奎寧類 金製劑 D-penicillamime Sulfasalazine;Azathioprine Leflumide Cyclosporine 環孢靈 Cyclophosphamide;Etanercept Infliximab Methotrexate甲氨蝶呤(MTX);MMPI(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下一篇文章要介紹二型膠原蛋白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應用
參考資訊: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712010353456
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煩請通知,將移除本文。謝謝!